《神仙湖畔》| 徐扬生校长关于深港合作办学的回眸与展望
徐扬生教授是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创校校长,亦是深港合作办学的最初构筑者与领航人。在香港回归祖国25周年之际,徐校长回望香港回归、深港合作、内地办学的一路风雨, 与我们分享他的经历与感思。
文化融合助推深港合作行稳致远
—— 徐扬生校长关于深港合作办学的回眸与展望
徐扬生校长贺香港回归二十五周年题字“大湾区大发展”
深港合作:从理想蓝图到大厦落成
早在担任香港中文大学副校长时,徐扬生教授就已经对深港合作办学进行了最初的构想。“我当时主要负责处理跟内地的关系,所以自然而然就产生了这样的想法。”在他看来,深港合作办学,无论是对内地还是对香港,都是重要之举。“大家都知道,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正一步步走向世界前列。在此过程中,如果人才没有实现国际化,达不到世界一流,中国又怎么走得上去?”徐校长认为,国内现在多靠引进的手段获得国际化人才,但自主培养国际化一流人才,或许是更加稳健长远的道路。“香港的国际化程度很高,高等教育迈入了世界前沿,在国际教育方面颇有经验。由此看来,内地有对国际化大学的需求,香港有实现国际化的条件。”
此外,香港的发展也不能光靠孤军奋战。徐校长强调,香港的长久发展需要依托内地。“香港本身也要提高起来。香港的学校如果不背靠内地的生源、师资、研究背景的话,它后面的发展是很困难的。”内地提供资源,香港提供经验,遵循这个思路,徐扬生校长和同事们展开了充分的调研,最终完成了深港合作办学的初步设想。
“选校长的过程十分辛苦。因为这个学校的校长既要知内地,又要懂香港。既要从办学经验和学术水准上得到香港和内地的双重认证,还要有一颗中国心,真正心系香港和内地的未来。办学的方案是你写出来的,你能不能做校长呢?”徐校长坦言,比起做校长,他实际上更喜欢研究与教学。但出于建校的迫切需求,他最终肩负起了一校之长的重任。
从初始构想的萌生,到理想蓝图,到具体框架,最后到深港合作的大厦落成,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已在不知不觉中走入了建校的第八个年头。它见证并书写着深港合作的伟大历史,是连接两座城市的重要桥梁。
大湾区融合,尽显大学之能
徐扬生校长题字
助力深港合作,实现大湾区融合,大学应该如何找准定位、精准发力?徐校长给出了三个抓手。“第一个抓手就是学贯中西,在中国要Top,在世界也要Top。要知道世界的顶峰在哪里,你才能够开眼界。所以我们培养学生的第一条,就是学贯中西,了解中国与世界,做一个负责任的世界公民。”
徐校长提出的第二个抓手,是融会古今。“你必须知道自己是中国人,是在中国土地上的一个大学里面培养出来的人。你若不了解中国的国情,不知道中国的历史文化,你是走不远的。要真正知道自己的民族,才能够知道往前面怎么走,所以我们这个学校是所有专业的任何学生要的4年的通识课程,无论你是学医的、学文的、学工的,你首先必须是个人,必须是个中国人,你这些东西都不知道怎么走得远?”在徐校长看来,只有记得来时路,才能更好走入新征途。
“第三个抓手也很重要,我们这个学校是文理融合的。”这是港中大(深圳)教学的一大特点,对入读学生没有文理要求之分,鼓励不同学科背景的同学去尝试各种科目。“我自己是一个学理工科的人,但是我自己平常也喜欢艺术,也喜欢写文章,我中学里面读的比较好的学科是历史。所以说,教育不能设限。”
通过这三个抓手,徐校长希望把学生培养到真正一流的层次,服务于大湾区的建设和祖国的建设。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的顺利办学也鼓励了其他的港校,随着大湾区融合的步伐加快,越来越多的香港高校期待加入合作办学的队伍,徐校长对这一趋势乐见其成:“我觉得这是件非常好的事情。”
呼唤文化与人心的回归
今年是香港回归祖国25周年,一路走来,既有喜悦,亦经风雨。徐校长认为,“回归是一个过程,这个过程不可能一帆风顺。这是很正常的。”
论及回归,徐校长认为,最重要的是人心的回归,其归根到底是两边文化的融合与共生。在他看来,文化融合的前提就是要互相尊重理解,不论是香港还是内地,都要对文化抱有同理心,多为对方着想。
文化融合的问题,亦是大学办学过程中必须面对的一大挑战,徐校长坦言,创办一所深港合作的大学所面临的困难与挑战比所有人想象的都要大:“主要的问题就是香港和内地的文化差异。”若文化差异处理得不妥当,深港之间必将出现合作的鸿沟。香港受西方社会文化与价值观影响较深,与内地在教育理念等方面分化出不同思路。“内地的很多理念和做法,香港的同事不理解。”因此,徐校长强调要发挥教育的作用,“我们要花很多精力教育我们的老师学生,两种文化之间一定要融合,一定要交流,只有共同融合,事情才能够往前推。文化是非常重要的东西。文化如果不融合是不行的。”
港籍教授在文化融合的过程中不可或缺。“因为他们了解香港中文大学的传统,也了解深圳这边的文化,这对学校的发展,无论是制度建立,还是维持学术标准,都非常有用。”
徐校长运用一个生动的比喻形容两地文化的冲突与融合:“香港与内地的文化融合就有点像北方的朋友喜欢吃面条,南方朋友喜欢吃粥吃饭。北方朋友来南方一开始会不习惯,觉得做饭不好吃,这在刚开始完全是可能的,因为他习惯了吃面条,反过来也是这样。在我们家乡,大家都不愿意到北方去,原因就是北方那边吃面条。而现在我比吃饭更喜欢吃面条了。”徐校长说,融合是一个过程,需要给予一定的时间,让不同的文化去接触,去磨合。“要耐心,慢慢来。我的祖母曾经跟我讲,慢慢走,走正路,只要做到这两句话,就一定能走到目的地。”
在徐校长憧憬的未来里,大湾区的未来光明而广远,他亦鼓励年轻人保持乐观,发挥积极作用:“大湾区的年轻人要充满乐观,往远看,往长看,看到祖国,看到世界。我觉得大湾区前途无量。对于大湾区的大融合,大发展,我非常有信心。”
欢迎感兴趣的校外同学及家长,点击下方按钮下载阅读
传讯及公共关系处(CPRO)出品
图片及文字由《神仙湖畔》杂志提供
学生记者:董楚珮 2021级 经管学院 学勤书院
学生编辑:黄舒旎 2019级 经管学院 祥波书院
学生主编:苏乐涵 2019级 经管学院 逸夫书院
排版|黄舒旎 2019级 经管学院 祥波书院
编审|北海 CPRO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
微信公众号
结合传统与现代 融会中国与西方